电视连续剧《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》里,那些与钢铁有关的桥段,让人历久难忘:改革开放之初,世界钢铁巨头们的产能、产量、结构、水平,不知要领先 我们多少。为了进口高端钢材,咱们有时不得不“从牙缝里挤外汇”。但与此同时,国内的骨干钢铁企业,还在为要不要淘汰日伪时期的老旧高炉而纠结。
差距就是动力,落后也是空间。此后一个阶段,以宝钢为代表的“中国钢铁故事”,世所瞩目,史所浓墨。
对我国钢铁工业而言,产能经过多年努力上去了,行业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就应迅速跟上;产量连续数年冠居全球,质量这个杠杠就应变得更硬更扎实。钢铁行业的长期努力方向,应当是在身量持续明显变大的同时,质量愈加高端,眼量愈加开阔,对今后发展余量的调控也越发自如。
从小到大、由少至多,需要持续不懈奋斗。如果把这比作“加法”,并置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大坐标里,我们会发现,无论是从改革开放之初到 1990年主要解决温饱问题,还是从1991—2000年使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,钢铁生产和消费领域的关键词,莫外乎“快与大”。